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今日热点 » 正文

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是贫血?这两种疾病可能才是真凶,不得不防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9-06-17  浏览次数:448
核心提示: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:蹲久了、躺多了,起身的时候都会一阵头晕,有时还出现眼前发黑,缓一会之后症状可能才会消失。出现这种情

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:蹲久了、躺多了,起身的时候都会一阵头晕,有时还出现眼前发黑,缓一会之后症状可能才会消失。

出现这种情况,不少人会以为自己是贫血了,那事实果真如此吗?

1

头晕就是贫血?

虽然贫血的确会导致头晕眼花,但往往还会伴随其他症状,其中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乏力、困倦;而最常见、最突出的体征是面色苍白。

贫血通过食补能补回吗?

很多人一听到贫血,就想到食补,的确,对于因造血原料缺乏导致的贫血患者,如缺铁性贫血,通过进补含铁丰富的食物,如猪肝、鸭血等可以辅助改善贫血;

但对于其他原因,如红细胞破坏过多或丢失过多造成的贫血则无改善效果。

因此,想要治好贫血,还是要检查清楚病因,对症下药。

贫血造成的头晕与体位的改变并无多大关系。头晕的“罪魁祸首”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:

2

短暂的体位性低血压

体位性低血压主要是由于人在蹲着或坐着时,腰和腿长时间曲折,血管受压,导致血液不能上下流通,而人突然站起后,下肢血管受压情况突然解除,全身血液迅速流向腰部、腿部,导致暂时性的大脑供血不足,出现头晕、眼前发黑的感觉。

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

①年龄

随着年龄的增长,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,大血管弹性纤维减少,心脏快速泵血以补偿血压下降的功能也逐渐减弱,因而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概率变高。

②药物影响

一些常用药如利尿剂、抗高血压药、硝酸脂类制剂、抗抑郁药、血管扩张剂等都可能引起老年患者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。

建议:确定是因药物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,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,减少剂量或更换药品。

③疾病因素

帕金森病、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、脑干和脊髓损伤、糖尿病等疾病也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病因之一。

④长期卧床

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,肌肉力量减弱,站立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是常有的事。

⑤炎热环境

天气的炎热或刚洗完热水澡,容易使血管扩张、机体脱水,在体位变动时则更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。

建议:浴水不宜过热,浴时不宜过长;炎热天气外出时,避免大量出汗,并及时补充水分。

⑥饱餐后

当人们进餐之后,血液会集中于内脏,这时人体的循环血量会降低,如果突然起立或者发生其他体位剧变,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。

建议:为避免体位性低血压,每餐不宜吃得过饱,并且餐后适当休息再站立活动,这样不会让体位有过于剧烈的变化。

中老年人很容易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神志模糊或意识丧失而跌倒、骨折,甚至更严重的伤害!

因此,除了避免以上诱因,老人起床或从坐位站起时一定要遵循遵循三“1”原则:醒了睁眼平卧1分钟、床边双脚下垂坐1分钟、床边扶持站立1分钟,再缓慢行动。

3

耳朵里的“小石头”

除了血压因素,也可能是耳朵里出现了迷路的“小石头”——耳石症。

据统计,耳石症在引起眩晕的疾病中占比约17%-22%,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!

耳石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结构,其内有感受重力变化的碳酸钙结晶,能调节身体平衡。

正常情况下,耳石位于内耳前庭后上部的椭圆囊内,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,耳石会脱离原来位置,滚到半规管里。

半规管是负责管理平衡的装置,当体位改变时,耳液的流动方向也相应改变,从而传递信息给平衡神经调节人体平衡。而耳石脱落后,会直接影响耳液的流动,给平衡神经提供错误的刺激信息,就可能引发眩晕。

为什么耳石会脱落?

①老年性退行性改变

50岁以上患者耳石膜可有退变,导致供血不足,引起耳石脱落。

②耳部疾病

病毒性迷路炎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、梅尼埃病缓解期等耳部疾病都可致耳石脱落;

另外,有耳部手术外伤史的人群,耳石也较易脱落。

③疾病因素

动脉硬化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导致末梢循环供血障碍,囊斑之胶质膜变薄,耳石脱落,进入半规管。

④不良生活习惯

长期熬夜、过度劳累等不良因素也会导致耳石脱落。

耳石症引起的眩晕特点

①阵发性眩晕

头位变化,如起床时、躺倒时、睡觉翻身时、低头或抬头时,会发生眩晕,但并不影响听力,也不会出现耳鸣。

②持续时间短

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,只要保持头不动,眩晕感可自行缓解。

③眼震

会出现与受累半规管空间位置一致的眼震,且眼震程度与眩晕一致,但并没有伴随意识障碍。

耳石症虽不会带来生命危险,但长期患病,易引起焦虑、抑郁等精神问题,需尽早治疗。

一般情况下,耳石症的治疗以复位治疗为主,药物治疗为辅,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。

除了体位改变会导致头晕,若平时一直都有眩晕感则需要当心了,可能是梅尼埃病、脑出血、脑梗死等找上门,一定要及早检查,对症治疗。
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